主题: 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上锣鼓

  • 合阳微生活
楼主回复
  • 阅读:7118
  • 回复:0
  • 发表于:2018/12/20 14:56:12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合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合阳东雷村“上锣鼓”是一种古老的民俗鼓舞形式,唯在黄河塬畔的合阳县坊镇东雷村独有。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合阳东雷村地处徐水和黄河汇流的三角地带源头,是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隘,有"铁码头"、"看船嘴"之称。旧时,村中的百姓除农耕外,不少村民从事驾船摆渡或拉纤摇橹,终年在黄河上劳动生活。缘于自然地理因素,传说该村子扎在“五鬼头”(乌龟头)上,若每年不敲上锣鼓“镇魔驱邪”,村子就不得安宁。东雷村上锣鼓每年从正月初五清晨起,便挨门依户在村巷院落大敲大擂,俗称"镇穷鬼"。正月十五,村中“社火头儿”在长者见证下,来到村中三官庙前烧香祭祀,献上贡品,敲打一番。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上锣鼓舞者浓眉重彩,赤膊袒胸,身裹“树叶”,下穿短裤,斜挎一串马铃,用核桃壳做的眼镜调皮滑稽,头戴一顶扯去帽沿的草帽,插一根鸡翎,颇有《诗经》里记述的“无冬无夏,值其鹭羽”的上古遗风,也似乎证明上锣鼓和古代滩舞有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关系。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东雷村上锣鼓表演分南、北两社。表演时,两社敲击者尽情狂敲一番后,主社的锣鼓队从各自家中冲出,向客队锣鼓队界内逃遁,如能追上客社锣鼓队,便将自己的大鼓摞在客社的大鼓上敲击,以示意压倒了对方,取得了胜利。往往在追赶中,会发生争斗,破皮流血。这时,大家高呼:“见红了!流血了!”因为见血了,妖魔鬼怪被镇住了,一年中风调雨顺。接下来,两社融合一起,共同舞鼓狂欢。一般每年正月十四到十六连敲三晚,直至深夜兴尽方散。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上锣鼓所有大鼓略小,铙钹却比一般的大一倍,每队有铙钹十多副,铜锣八九面,大鼓一面。开始,各社各敲各的锣鼓经,叫“排锣”,以整齐缓慢的节奏酝酿情绪,聚集同伙;接着是敲“流水”,由小鼓引领,节奏加快,花样增多,以示向对方挑战;“上鼓”是敲打的高峰,鼓手蹲马步,敲锣者一脚踩地一脚踏鼓,呐喊着轮番上鼓,将铙钹高举头顶,急敲,气氛激烈;最后的“乱刮风”,则锣鼓铙钹齐鸣,气氛高潮迭起;舞者背鼓追逐,火把高举,篝火熊熊,火铳(chong)震天形成一个喧嚣震撼的壮观场面。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由于合阳东雷上锣鼓表演形式独特,风格古朴,从其形态、情绪、气氛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确有原始氏族社会生活的风貌,以及氏族部落成员篝火高欢狂舞,纵情欢乐的痕迹,它是一株奇特的民间艺术奇葩,是我国古代民间舞蹈的缩影; 1986年12月,陕西省电视台拍摄的“上锣鼓”专题片,在春节文艺晚会上播放;1987年12月,在渭南召开的“陕西省民间舞蹈学术讨论会”上,上锣鼓被誉为研究民间舞蹈的“活化石”;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中国文化报》、《文化艺术报》等相继进行报道,2006年,上锣鼓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它的铿锵有力,动人心魄,激人奋进的感染力和阳刚之美,深受群众喜爱。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陕公网安备 61052402610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