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合阳风俗故事——“焚寒衣、吃馄饨“

  • 平凡世界
楼主回复
  • 阅读:92634
  • 回复:0
  • 发表于:2018/12/22 12:02:50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合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古人称农历十月为孟冬,十月一日便被称为进入冬季第一天,天气转冷,人们想起加衣服,那么逝者也须加衣服,于是有了“十月一 送寒衣”的讲究,来表达对逝者的崇敬。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合阳民间,今日并不叫“鬼节”,而是称为十月一、送寒衣或烧袄袄。

说是“十月一”,但我们合阳的祭祀活动并不在农历十月初一那天举行,如果是去世不久的亲人,还没有“释服”(民间也叫“换服”“脱服”或“过三年”),那么便要约定在节前(决不能在节后,否则便是失礼,要被人笑话)的某一天,通知亲戚一起来为死者送寒衣。死者的女儿、外甥等关系亲近的亲戚来时都要带上一捆“寒衣”和其它祭品。所谓寒衣,是用各色彩纸折成长条形,里面一层白纸,中间垫上棉花,与絮棉衣相仿,只不过用纸代替了布,所以又称为“袄袄”。这些“寒衣”要送到坟地焚化,让逝去的亲人用它抵御冬天的寒冷。对于逝去时间长的亲人和远祖,“寒衣”用“烧纸”折成长条状即可。

十月一祭祀的时间在农历九月月尽的晚上(即昨天晚上),也不到坟地去,就在自己家中供奉的灵位(现在都改为照片)前焚化“寒衣”,也有的人在自家的大门外或十字路口烧纸。这天夜里必须做“连锅馄饨”,就是把包好的馄饨下在菜汤里,舀出四小碗献在祖先灵位前。还要舀上一碗端到十字路口,让那些缺儿少女的孤魂野鬼也享受一点人间的温情。献毕,全家人聚在一起吃“连锅馄饨”。据说吃了这连锅馄饨,可以浑身暖和,一冬不冻。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也有的地方对折叠“寒衣”非常讲究,在他们的心目中,这就是给亲人缝制的棉衣,一点马虎不得。比如在合阳东南区,“寒衣”便有几种样式:一种是用各色彩纸剪成的衣裤连在一起,极像人形,再用棉花团成一个头。这种“寒衣”里面还衬上质地较粗的白纸;另一种用方形“烧纸”折起一个角,再往起折一下,形成两头呈斜角状的长条形;还有一种用彩纸折成,不衬里也不絮棉花。笔者曾问为何要有这么多种类,那位老妇人回答:“这就跟活人穿的衣服一样,也要各式各样么!”

合阳民间还有一句俗语,“十月一鬼不行干路。”说来也怪,每年十月一这天,差不多都要下雨,即使不下雨,天也是阴沉沉地,人们的心情陷在对亲人的无限怀念中,心里也像天上一样堆满了乌云,感到十分沉重。平时人们议论那些行事鬼鬼祟祟的人,说是“一脸的十月一”;说那些手脚不干净,爱占小便宜的人,则是“鬼不行干路”。这些俗语都来自于鬼节风俗。

送寒衣的传说

“十月一,送寒衣”的风俗是起源于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故事         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在农历十月初一这天,孟姜女寻到埋葬丈夫的那段长城,长城脚下哭祭丈夫,并把带来的棉衣烧掉。后来,人们就有了送寒衣的风俗。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形成于唐朝。这个故事的蓝本是流传于春秋战国时的“杞良妻”的故事。

烧纸钱的来历

民间传说蔡伦发明了纸,解决了写字困难。当纸刚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争着购买,很能赚钱。这时,蔡伦的嫂子慧娘心想,造纸有利可图,就让丈夫蔡莫去找蔡伦学造纸。蔡莫去到蔡伦那里,学了三个月,就回来开起了造纸厂。因为蔡莫造的纸,质量不高,卖不出去,堆了满屋,夫妻二人望着纸捆,非常发愁。后来慧娘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在丈夫耳边嘀咕一阵,就让丈夫按照她说的办。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在她的棺材前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

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陕公网安备 61052402610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