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话说合阳踅面

  • HLbzzx
楼主回复
  • 阅读:13277
  • 回复:0
  • 发表于:2016/5/12 15:50:51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合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地处秦东、渭北、河(黄河)西的陕西省合阳县,因“诗经文化之乡”、“中国爱情诗之源”、洽川黄河湿地风景、周文王妃故里、处女泉等众多人文、自然遗产,而蜚声海内外。除了这些瑰宝,还有一样地方小吃,同样是合阳人极力向外推崇、展示并因之而倍感自豪的。这样地方小吃名叫踅面。



先说踅面的名字吧。

“踅”字系会意字。从其字形看,上为折,下为足,集合为折脚之意。《西厢记》中 “四野风来,左右乱踅。”《金瓶梅》中 “这婆子正开门,在茶局子里整理茶锅,看见西门庆踅过几遍。”《水浒全传》中“顾大嫂拿了两把大刀在堂前踅。”以及大家平常说的“你踅麽啥呢”、“把人急得踅过来踅过去”,等等,要么表示盘旋、走一段路折回来再走、来回转圈儿,要么形容某人心神不宁情状。

所以,仅从字意推断,踅面之名由来,大抵是与其制作过程中的标志性动作有关。制作踅面时的和面、摊饼、下锅、捞碗,都有“搅”的动作在里边。尤其是,要将和好的荞面糊糊,像摊煎饼一样,舀一勺倒在一种叫做“鏊”的平底锅中央,再用一种半月形的叫做“踅子”木板(片)从顶端向外旋转,来回摊刮,使面糊薄而均匀。面糊煎热成形,再用“踅子”启、翻下鏊。合阳有些地方直接就把做踅面时摊出的煎饼叫“踅子”。

踅面还被叫作“旋面”、“页面”。“旋”“踅”同音同声,理解为假借也罢。但“页”字,在这里却不读作其本音“yè”,而也念做“xué”。有一种解释说,合阳人习惯把东西方向叫做“页(xué)”,南北方向叫做“顺”。 比如“页(xué)院顺巷子”“地页(xué)头”等。“页面”之“页”即取用该读音。当然,这种阐释,似乎有些许牵强。

以下关于“页面”称谓之由来,显然更有说服力。据说,清代合阳某学究编写《土音杂字》时,觉得“踅面”的“踅”字是个冷僻字,对睁眼瞎居多的普通百姓而言,难念难记尤其难写。出于好心,找来一个古音又读“xué”音的“页”字,来为“踅”字注音。但编者疏忽了一点,即,绝大多数百姓乃至非学究的识文断字之人,并不知道“页”字还有此一古音。结果,弄巧成拙,正打歪着,此注音反而引导众人把踅面写作页面,读作“页(yě)面”。从此,同一种该地方小吃,“踅面”“页面”称谓并存流传至今。

再说踅面的历史源头,那可是富于传奇、大名鼎鼎呢。

据民间传说,合阳踅面历史悠久。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河东魏王豹造反,高祖令韩信领兵征剿。一日,众将疲累,饥渴难耐,急切间,大将韩信心生一计,让兵士生火,将随身携带的铙钹置于篝火之上,把当地群众食用的荞麦粉和成糊,勺舀倒在烧热的铙钹上,同时用刀具将铙钹上的面糊刮薄刮匀,倾刻即熟。众将争食之,皆曰可口无比。这顿急就章餐,一直吃到铙钹被火烤裂为止。不久,汉军秘密筹划从合阳的夏阳渡用木罂渡军袭魏。为了适应军士在激战状况之下的炊餐条件,韩信发动当地妇女用铁铸鏊器畈量烙制荞面大饼,配佐料面,发给士兵,让饥时切成丝后用开水泡热再添入佐味料即食。此役,汉军成功偷渡黄河,活捉魏王豹,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经典胜例。

中肯地讲,若非讹传,则后来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方便面”的合阳踅面,在汉军破魏中是立了大功的。同时表明,军事才能卓绝的大将韩信,的确聪慧过人,仅一念间,竟然就发明了常盛不衰、流传至今、上尚之选的行军打仗快餐。

这之后,经过不断改进,尤其是辣椒传入神州并被用作佐料等,逐渐形成如今的合阳地方小吃——踅面。

普遍或约定俗成认为,最地道并被视为正宗的合阳踅面,出自号称“合阳首镇”的坊镇。而坊镇踅面从选料、做工到口感、味道、品质最佳者,则首推被誉为“踅面状元”的坊镇坊东村人田茂林。2015年5月28日渭南市政府发文公布,合阳踅面制作技艺列入渭南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同年7、8两月,“茂林踅面”传人田晓静(田茂林小女儿)、宋志军(田家亲戚)二人应邀赴北戴河等疗养院献艺,有史以来第一次将踅面这种地方小吃带出潼关。

合阳踅面说白了或者说本质上其实就是荞面煎饼,因为它是选用优质荞麦面粉做成的。大致做法,七成荞面粉,三成小麦粉,和成面糊,上热鏊摊成薄薄的直径约二尺的大饼,晾凉后切成细条备用。吃时,抓一把细面条放进沸水中,稍煮后即可捞起装碗,调入大油辣子、清油辣子、食盐、酸醋,用筷子头蘸一点花椒面,再撒一撮葱花或韭菜花,顿觉香味扑鼻,食之筋道十足,口感舒爽。加之,作为踅面主料的荞麦面粉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一年四季都能进食,“夏吃解乏困,冬食驱寒冷”,具有降血脂、平血压、抑血糖、治便秘、调胃润肠、利尿等诸多养生保健辅治功效,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

浏览合阳籍王建伟先生之《杂谈合阳踅面》,笔者顿生如下感想:合阳人之喜好踅面,自古至今,几乎离析、沉淀出了一种独特的踅面文化。

——但凡赶庙会、唱大戏、摆社火、上锣鼓时,踅面摊子总是少不了的。摊子很简单,一顶撑开的帐篷,一口热汤翻腾的铁锅,一撂干净码齐的青瓷碗,几张铺上油布的矮桌,几条一字排开的长凳。离着老远,就闻见特有的葱花香味儿。桌上的食客,则是你方吃罢他即上座儿。

——农村基层选举大会的会场,也是提前摆好踅面摊子。高音喇叭里秦腔狂吼劲唱。村民们带着碎娃,一手持选民证,一手握踅面票,依次凑近摊子,领上一碗踅面,咝噜咝噜地吃起来。自己吃一口,给娃喂一口。有蹲着的,有坐着的,边吃边谝。那份自足情状特别容易让人怀疑其到会缘由:管他选谁当干部,额先把这碗踅面给吃了再说。

——合阳各镇都有集市习俗,相邻的镇集市会错开,日子都是按农历排开。比如坊镇是逢二、七,伏六则是逢四、八……不论哪个集市,也不论集市上人多人少,踅面摊子上的人总也少不了。更有甚者,好些乡党赶集上会不为别的,只为看红火、吃踅面,再喝上半碗踅面汤,这才嘴巴一抹,哼着秦腔一步三摇地回转去了。

合阳县城,遍布踅面店。因是驻扎城市,布置讲究了许多,但店面都小,筒子房一间,前厅后厨,墙挂踅面宣传字画,桌椅洁净,简单而爽利。悬挂门额的牌匾,均争先恐后地往“坊镇”“田家”“正宗”“老店”方面挂靠。店里一坐,看到的无不是顾客盈门,生意繁忙,服务员在不停地迎来送往。

2015年10月21日,笔者参加黄河岸边的百良镇陌(合阳口音念mēi)西村(离黄河七八里远)重阳敬老活动,目睹和感受了合阳人之于踅面的天然亲近。临近中午,歌、舞、鼓、乐、炮轮番喧闹,致辞,讲话,向40多位80岁以上老人敬献寿礼,为新落成的老年活动中心挂牌匾。之后,扶老人们到广场跟前的院儿里午餐,吃得是相对讲究些的蒸饭(大蒸锅蒸匾上铺一整块白面皮,上面摊上寸许厚的面、菜、肉拌饭,蒸熟食之,营养而不腻)。其他村民,包括出演、会务、参会人等,立时散去,各自回家,取上碗筷,带着父母、孩子,不约而同聚集广场一角的临设踅面摊,排队领上踅面,或站着,或坐台阶、檐下、道沿,或者干脆蹲着,边聊天,边吃踅面。无论是摊上操弄锅灶、装碗、调料的,还是伸手接碗吃踅面的,都格外地自然、熟络、欣欣然,就像在家里操持熟悉的家务、在田里做习惯了的农活一般,整个画面即是一幅完美的天、地、人、饮食、文化无间相溶的农民画、水彩画。

围绕合阳踅面,至今仍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解不开的谜团。

其一,踅面唯独盛行于合阳,或者说合阳人普遍、格外钟情于踅面,令人不解。

据合阳县屈福寿老先生撰文称,“有一年,我到与合阳临畔种地的大荔县出差,想吃一碗踅面,找了几条街,好容易在一个街口找见一个踅面摊,及问,才知卖家是合阳人,吃家也都是合阳来大荔的人,所以生意萧条,他准备重回合阳。你如果到另一个与合阳临畔种地的韩城县内,就连一家卖踅面的都没有了,至于隔山隔水的县外其他地方就更不可能了。”

按理说,踅面是韩信在合阳木罂渡兵前应急创造的一种快餐,属于“泊来品”,当时的吃者又是外地兵卒,生发地合阳无由“独占花魁”,不可能申请专利,更没有限令不许外传,可以说,完全是偶然自由生发之物,却为什么怎么也传不到其他地方去呢?再说,就算当时没传远,可合阳踅面在县内已盛行两千多年了,仍然只在县内“满园春色”,却从未在县外“红杏出墙”。在合阳,踅面似乎自古以来,男人爱吃,女人爱吃,一家几代人都爱吃。就连旅居外地几十年的合阳人,照样不改初衷,一往情深,梦里好的仍然是那一碗家乡的踅面。岂不怪哉?

对此神秘性未解千古之谜,屈福寿老先生不由地感叹道,踅面独盛行于合阳,难道像“酸酸草”唯独在老房子顶上的墙缝瓦沟里才能茁壮成长一样倔犟不成?敢情合阳人的味觉神经有遗传基因的特异性?

其二,似乎自古以来,踅面就是半碗装,成因不明。

从计量角度讲,自古至今,合阳踅面一直是5两(含水型),半碗面,配小碗汤。过去如此,现在还如此;这乡如此,那镇也如此;加水滑水滑鱼鱼的如此,不加鱼鱼的亦复如此;简陋的摊儿如此,讲究的店儿还是如此。就像商量好似地,包括价格,都是一个样。

关于量这个问题,笔者曾不由地暗忖过:能吃得饱么?抵得上一顿正餐的作用么?在合阳县城解放路中段一个84年创始的小店里吃过几回踅面后,笔者对此问题的答案有了几分猜测。这家店门外几步远的小巷口,聚集了两三家烙馍(饼)小摊,那种关中地区特有的烙香味儿,老远就能闻见。而且,几家生意都很红火。大凡老顾客,女人只要一碗踅面,食量大些儿的男人会自个儿顺路在摊上买个馍,加一碗踅面。也有需要但忘记买的,随后叫一个,或者店家给张罗到位。所以,绝大部分踅面店附近,必定能找到烙馍的。若没有,则定是店家与稍远处的饼摊合作,代取代销,满足客人配食。

不了解合阳的外地人也许会直杠杠地说,一碗踅面加一个饼,合阳人也真不嫌麻烦。直接一色儿叫上两碗踅面吃,不是也顶一顿饭,而且还不木乱么?但事实是,合阳人就那样儿,就要踅面加饼的搭配和吃法,就记准了要享受那股执拗和倔犟。

再者,依陕北籍贯的笔者猜想,合阳人祖祖辈辈栖息在关中平原东部的渭北旱塬上,生活环境基本上全是平地,无论是生息、劳作还是出行,体力消耗、付出比山区人小得多,久而久之,代代积累,相传沿习,估计食量普遍小些。这,可能也是踅面千多年来始终半碗装的重要成因。

关于踅面,合阳人,与合阳有关的文字、报刊,已经述说上千年了,却依然道不尽、说不够。这让外地人很是不解。因此,笔者特意专门细细咂懡品尝了踅面,还带着家人一起吃。第一次吃,面质在嘴里涩涩地,感觉跟故乡陕北的荞面有些相似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从墙上制作图文,知其制作并不十分深奥和繁复;观其色,并无绚丽、锦绣招摇,暗褐而貌不惊人,素面朝天般朴拙、清纯;食之,没有像一些地方名吃那般香得拽袖子一般、辣得火烧火燎、酸得冷劲儿直钻牙根子;总之是平平地,实实地,俗而不过,雅亦不缺,让人品味不出卖弄、炒作式的奇异,却又分明浸透和散发着不二的、难于描摩的独特。还有,第一次吃过,也没觉出有不再吃一回就短少个什么似地那种感觉,但无意间或下意识地,却就又去吃了。鄙人如此,家人亦复如此。三次四次吃过,奇迹似地,觉得不错、好吃,再不吃就会想念起来。这种在悄没声息中就叫人迷恋上的神异,恐怕只有苦涩的咖啡、闻着奇臭的长沙臭豆腐和台湾的榴莲,可与之比肩吧。

居住合阳一半年之后,关于踅面,笔者最终悟得了这么个比喻,或许能帮助像笔者一样的外地人逐渐靠近、理解踅面的神秘和奇特的踅面。即,合阳踅面,或许也像王羲之于不经意间、微醺状态写下《兰亭序》那般,可意会,难言传;可遇(汉朝木罂渡催生),不可求(合阳域外难扎根、不风行);天才、天赐之杰作!难怪合阳人的口头禅给予了踅面至高的荣誉,叫做“不吃踅面不看线(线腔戏,也叫提线木偶戏),不算到过合阳县。”

因制作过程可细分为两步,或说能衍生成两个手工专业,即做踅面饼,切条下锅装碗加佐料。做面用的踅面饼,或者事先预备做好,需多少做多少,或者跟现已发展出的专业做踅面饼店家批量订制。所以,合阳踅面既适宜招待散客,也适合规模聚餐。

为了方便旅途携带和馈赠亲朋好友,店家普遍推出了手提式礼盒真空包装踅面,每盒装4包,每包装2碗量的面,随配相应数量的小包装佐料袋。与现代型制的方便面相比,盒装踅面最主要的不同是,踅面的面条是湿的、含水的,低温条件下,可保存10天以上。

所以,亲们,假如来合阳,别忘了吃一碗合阳人念念不忘的地道的踅面。走时,再为家人和亲朋好友带上到过合阳的标志性地产、中国化石级的方便面——合阳踅面!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陕公网安备 61052402610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