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中国画的笔墨

  • 人称合阳鬼
楼主回复
  • 阅读:6567
  • 回复:0
  • 发表于:2011/11/1 10:48:48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合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国画的语言不是形象,不是色彩,是笔墨。国画是通过笔墨这种抽象的形式语言来传情达意的。所以,可以说,不了解笔墨,就不了解国画。
       笔墨,通俗的说,就是用笔与用墨。 用笔,就是在宣纸上用毛笔表达画家自身的情感,这种情感若得以完满表达,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见笔。具体判断标准可用前人的“人使笔而非笔使人”(即人控制笔而非笔控制人)。再通俗点就是看手中毛笔是否听画家使唤,听使唤,让毛笔咋着就咋着就是见笔;否则,手中毛笔不听使唤,让毛笔咋着毛笔偏不咋着就是不见笔。专业点说就是要“骨法用笔”,也就是一笔下去,不仅要见肉,还要见骨。所谓骨,就是内在的精神,也就是气韵。这与前面说的用毛笔来传情达意是一致的。笔中传达了画家的情感,就是有骨;否则,死笔一支,即不见骨,也就不见笔。 笔分为干笔与湿笔。 干笔作画笔锋外露,情感易见,所以容易见笔;湿笔作画笔锋内敛,“锋华全为墨华所掩”,情感内蕴,所以不易见笔。 
       用墨,就是在宣纸上用墨汁表达画家自身的情感。其特点是墨色层层相透,“好比天上的月亮,没有半点渣滓”。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是见墨,就是有墨;否则就是不见墨,就是无墨。 如果一笔下去,线条死板板的,没有多少情感可言,那就是不见笔,就是无笔;反之,如果一笔下去,线条活脱脱的,感情充沛,那就是见笔,就是有笔。西画家所画的国画,大多无笔,原因就是不会用毛笔表达感情,是笔使人而不是人使笔,人成了笔的奴隶! 用毛笔表达感情是需要长期锻炼的,同样,欣赏用毛笔表达的感情,也是需要“观千剑而识器”的。 如果你手中的笔是一支会说话的笔,是支活笔,那就是有笔;如果你笔下的墨是一片会说话的墨,是片活墨,那就是有墨。 如果你能体会到笔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果你能领会到墨中所传达的情意,那你就是知画者,便是杜甫后身:) 读画如读诗,亦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者也。 
       古人论用笔,所谓“屋漏痕”,所谓“毛而不光”等,也就是要求画家用笔要贯注情感,不能为画线而画线,象几何学家如欧几里德那样。如果那样的画,就是轻飘飘,滑溜溜,全无情感可言了。这也是黄宾老用笔五字诀“平、留、圆、重、变”的用心所在了。 要做到以上几点的必要条件就是画家自身得先有情感,而且得是比较高雅的那类情感,比如倪高士那种“枕青山而眠白云”之类的雅致。这就要求画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以目前画界某些人士的文化水准来看,怕是永远与笔墨无缘了。
中国画的用色特点
     中国绘画历来都十分讲究色彩的运用,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随类赋彩"作为"六法"之一。这以物象的种类不同面赋以不同色彩的理论,便是中国画用色的基础。
      中国画讲究"随类赋彩"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空间环境对物象的影响,随着空间环境对物象的影响,随着空间环境的变化,物象的色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南北朝时的萧绎对这一现象曾作过仔细的观察,在《山水松石格》中谈到:"秋毛科骨,夏荫春英,炎绯寒碧,暖日凉星。"这是我国最早说明季节、气候的不同,所以起的物象色彩的变化,特别是冷暖色调的变化。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则概括了季节的变化对水色和天色的影响:"水色:春绿,夏碧,秋青,科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科黯。"清代的唐岱《绘事发微》引用郭熙的话,更是形容得有声有色:"山有四时之色,风雨晦明,变更不一,非着色以像其貌。所谓春山艳冶面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淡,冬山惨淡而如睡,此四时之气也。
     由此可见中国画设色,应该是以物象的固有色与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影响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中国画的意境
   中国画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齐白石的绘画,除了在表现技巧方面有独到之处外,耐人寻味的意境也是作品不朽的原因。
   老舍曾请白石老人作画,并要求以查初白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画面如何才能反映此句诗的意境呢?老人思考了好多天,终于画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作品。看过这幅作品的人,无不折手称绝。画面以淋漓的水墨画出了山峦映衬的山涧,乱石中清泉涌出,6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作品使人们自然地联想到清泉潺潺,流水将至十里之外;由6尾活泼的蝌蚪自然地联想到在山涧里生活着无数的青蛙。由山泉和蝌蚪便联想起青蛙和蛙声,联想中蛙声又伴随着山泉的水流声组成动人的交响曲。以虚写实,画中体现了深邃的意境。
什么是中国画的用墨
    用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历来的画家都讲究用墨,大写意画的崛起和生宣的普遍应用,用墨与用笔便成为中国画的基本特色。
   中国画的用墨,主要是运用墨色变化的技巧。由于笔中含水墨量的差异,便产生干、湿、浓、淡的变化。以墨代色,产生了墨分五色的说法,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即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这就是中国画用墨的奇妙处。此外,还有墨分六色之说,清代的唐岱在《绘事发微》中谈道:"墨色之中,分为六彩。何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又云:"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瓣,是无凹凸远近也。"以中国画墨色变化的丰富程度是可想而知了。没有变化的墨色必然呆滞板浊,成为没有生气的死画。一个画家成功往往离不开用墨的精能,如齐白石画虾所以能妇孺皆知,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于用墨的得当。他画虾曾三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如今我们所见到他笔下的虾形态栩栩如生,通体透明而坚韧的虾壳,特别是虾的头部,在脑壳墨色清淡处,浓墨一笔即为虾脑,真是妙到了绝处。
   中国画用墨技巧,并不是体现在调色盘中能调出多少种墨色的变化,而是如何使不同的墨色在纸面上体现出来,其中尤为困难的是,如何使一枝笔中产生出各种墨色的变化。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用墨的技巧也趋成熟,产生了"泼墨法"、"积墨法"和"破墨法"多种表现手法
古莘书画院继承弘扬古莘民间文化艺术、推动合阳文化艺术创作,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壮大文化艺术研究队伍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陕公网安备 61052402610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