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原创]商鞅之死:大秦帝国的崛起

  • 书法
楼主回复
  • 阅读:1115
  • 回复:3
  • 发表于:2012/12/14 23:10:39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合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商鞅之死:大秦帝国的崛起

文□孙亚军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乱象丛生战乱连年的时代。东周王室的衰落,诸侯之间群起争雄,扩张与兼并、厮杀与哀怨在长达两百多年的历史时空之中重复上演,诸侯枭雄们在称霸之中用阴谋与残忍书写着整个时代的悲壮史诗,那是一个英雄横空出世的时代,是一个折射人性的光芒与阴暗的时代!

就在中原诸侯,金戈铁马踏破山河的时候,大周帝国西北边陲的一群专为国君养马的牧马人,正在悄无声息的窥视着中原,蓄意待发。他们是帝颛顼的后裔,上古以来就以驯服鸟兽而称著九州华夏之内,西北高原广袤的地域赋予了他们剽悍、野蛮、好战的天性,马背之上的游牧生活使他们豪放、粗犷,他们就是秦人最早的祖先。在远古的荒蛮时代,秦人的祖先大费就因为辅助大禹治水,而立下赫赫功勋,受到帝舜的封赏并赐以尊贵的“赢”姓,在那个远古的时代,“姓”就是尊贵的标志。自此而后的数百年间,秦人的祖先们在沧桑的荒蛮之地,与天地而斗、与鸟兽为伍,严酷的自然环境让他们在生存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坚强的秦人祖先,在自然的魔法之下锻造出坚毅和勇敢的品性,在辅佑中原王者的道路上,他们一代代坚守忠诚,永远的做着王者御前的那个赶马人。时间在沧桑之中斗转星移,夏启的帝国被成汤取代,五百年后西周帝国又将商纣推向了历史的断头台,又是一个数百年曾经兴盛的西周帝国也走向了苍老,年幼的王者无法支撑起帝国中兴的大业,小人和腐败在朝野之间如毒蛇一般蔓延滋生,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昔日的诸侯在王室衰弱、幼主无能之下,在中原大地上力主沉浮,“挟天子以令诸侯”。王者的尊荣,成为了诸侯一统华夏决战千里的幌子,在维护王室正统的前提之下,对那些不守祖制人伦的诸侯,进行一次次的征讨。在残酷的军事打击之下,王室成为了一尊散发着光芒的躯壳,中原大地上在弱肉蚕食争强夺霸的连年之战中,鼎足而立的只剩下垂涎王室的诸侯霸王,历史将在他们之间展开新一轮的选择。

公元前361年,秦国发展的历史将由年仅二十一岁的秦孝公来书写。回眸秦国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虽然他们远离中原的战马嘶杀,但是残酷的自然环境让秦人天生就拥有着对生存的紧迫感,在流逝的岁月当中,他们也在效法自然法则,在西北高原蓝天草原之下演绎着一场场优胜劣汰的战争,每一次战争的上演都是秦人走向强大的进步。秦孝公,秦国发展史中具有着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具有着非凡的魄力,敢于向陈旧的理念发起挑战,文明的火种在秦国点燃,他是秦国能够拥有资格和六国并列,一起站在中原大地上平分天下。年轻有为的秦孝公,丰采绝伦。他要将父辈的江山在他的手上重新打点,让他从一个继承者变为一个开拓者,十几年目睹宫廷政变的血雨腥风,十几年耳闻天下争霸的风声雨声,十几年的政治积累,注定让他在秦国的历史上点燃一团自强不息锐意改革的烈火。

刚刚继承王位的秦孝公,中原诸侯的铁蹄踏碎河山,大周王室的衰落让他清醒的认识到,在这个风雨激荡的时代,强大就是唯一的生存法则,以往的礼仪法则将在征服的野心之下重新书写,所谓王者之术,早已不是五帝周礼贤者遗风而是刑名之术。虽然此时的秦国,已经从最早的荒蛮之地西北高原势力已经扩展到岐山境内拥居雍州之地,但是华山以北毅然矗立着齐、楚、魏、燕、韩、赵六国虎视眈眈。上古以来,秦人就被中原诸侯正宗视为夷人,从不与之相争,秦人也永远不会在他们争霸的道路上参与竞争。年轻的秦孝公正是看准了这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别人忙着争名分的时候,他却悄悄的在偏僻之地展开了他的强国之梦。史料记载此时的秦孝公“……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於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一项项改革弊政的措施出台,强国之路正在一步步实施。做为一代英明的国主秦孝公,他在政治上拥有着超人的眼光,在军事上同样具备着非凡的胆识。经过近一年的力量的重整,年轻的秦孝公首先将军事打击的矛头对准了那个曾经让他的祖先蒙受屈辱、使他痛失河西之地的三晋,于是他首次在出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獂王的战斗中彰显了他的军事才华。

也许在春秋战国的时代,它不仅仅是充满杀戮和血腥的时代,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无论国之王者还是奇人异士,在那个时代都在试图寻找着展现自我价值的切入点。英明睿智的秦孝公,他不仅仅要在强大的基础上收复昔日属于秦人的大好河山,他还要在诸侯争霸的潮流之中,让那些中原霸主对这个外来者胆颤几分。然而梦想的实现是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拼搏和较量才能够实现,它需要的是抓住历史赋予的契机上,重重的投上一粒赌博的骰子,惟有这样在能够在强者如林的时代中站稳脚跟,惟有这样秦人才能够在回望中原的道路上加快步伐。历史赋予了年轻的秦孝公问鼎中原的机会,他又怎能不抓住它而抱憾终生呢?

站在大秦帝国复兴壮大的历史潮流的巅峰之上,秦孝公审时度势河山以北的中原六国绝不是西戎獂王这样的蛮夷诸侯,要与他们竞争就必须具备相当的实力,假如冒失的前进就会导致前功尽弃,甚至国破家亡。他必须在等待之中寻找最合适的机会,在等待之中实现自我强大的后盾力量。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秦孝公下达了“求贤令”,事在人为,没有什么比得上此时此刻拥有一个智慧的贤者的重要性。索求人才,成为了孝公治国的第一步。



公元前358年,一个叫公孙鞅的人,从卫国亡命到发展中的秦国。这个人的到来,将要改写秦国的历史,他的到来也注定了135年之后,始皇嬴政缔造的大秦帝国的诞生。他将要在秦国施展他的政治抱负,秦国也注定要在他的疾风骤雨式的改进当中,踏上征战中原的强国之路。

老子说:“美好者不详之器”。士之无贤不肖,壮志难酬的公孙鞅,在他的故乡卫国遭到了惠王的猜疑,他的满腹学问治国之道在卫国得不到施展。他清楚的记得那个令他终生难忘的秘密召见,在此之前他只是在卫国魏丞相公叔座的府上当了一个小小的管家,说是管家其实就是智囊的参谋,丞相公叔座非常赏识他的才华,常问之左右。不幸的是年老的丞相病入膏盲,在生命弥留之际,他将公孙鞅推荐给魏王,喜欢自大的魏王并没有赏识相府上年轻的管家公孙鞅的才华,反而谓之左右:“丞相已经病入不堪,却要将一个小小的公孙鞅推荐给我托付国事,这真是天下悖论!”,既然此地不是生存之地,为了一代奇才不至于荒废,老丞相将公孙鞅唤入榻前告诉他:“我将你推荐给魏王,他没有同意;我提议将你杀掉,他却同意了。看来卫国你不能长久的生存下去了,去往他国或许还能有依稀生存的可能,你的才华或许还能有施展的可能!”。历史在关键的时刻,从来都是惊人的上演,假如公孙鞅不听丞相所言,那么中国历史的进程将会是另一番样子。公孙鞅,这个从小就喜好刑名之学的法家弟子,深知政治斗争的危害,在生命紧急的历史关头,他选择了流亡。

此时的秦国,年轻有为的秦孝公正待贤者的到来,他的政治气魄旨在收复河山重修父志,招揽天下贤者至秦共谋大业,成了他的燃眉之急。知音难遇,智者难求。年轻的公孙鞅,在逃亡的道路上选择了西入秦国,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国度,无论是站在历史的角度还是站在战略的眼光上,秦国的发展已经是刻不容缓,只能进不能退。为了能够先于他人更快更稳的接近这位年轻的政治家秦孝公,公孙鞅选择了一条捷径,一条正人君子所不齿的道路。当时,他找到了孝公宠爱的一个姓景的太监,施以好处。很快他的方法奏效,秦孝公召见了满腹才华的公孙鞅。年轻的秦孝公深知他所需要的人才必须是一个非常之人,才能够支撑起秦国复兴的大业,这个人必须经得起风浪的考验必须具备超常的忍耐,绝对不是泛泛之谈的庸俗之辈。公孙鞅也是抱着试探的心理,在窥探秦孝公的治国魄力的大小,双方都在相互的权衡和选择之中,历史记载他们二人的相见三次而成,孝公的态度也是在一次次发生着改变。当第三次,他们二人相见于朝堂之上,《史记》记载此时的秦孝公:“不自知膝之前与席也”。孝公已经被公孙鞅的强霸的王者之道深深的感染了,于是一场君臣之间的倾心交谈整整持续了三天三夜,公孙鞅的每一句话似乎印证着年轻的秦国统治者的强国梦想。三百年遥远,一百年还是太久,秦孝公必须在有生之年为秦国的发展扎下牢固的根基,在有生之年建立起不朽功业。最终那场难忘的君臣之间的倾心而谈落脚在“变则通,不变则废”的关键点上。要想使一个弱秦能够成为与中原六国并起而坐的强大的秦国,就不得不拥有非常之力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赶超强国。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这是变法前夜,公孙鞅和满朝大臣的辩论之词,那是一个别开生面的一幕,秦孝公正坐朝堂之上,倾听着这位能够说服他变法强国的公孙鞅,是怎样来说服他的满朝臣子呢?其实即使没有这场辩论,孝公强国的道路也必须打开局面,但是做为一个政治家、一个想有做为心怀抱负的国君,有时候他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他自己,他还必须在不同的力量之间做着各样的权衡,御人之道是古今帝王之术,否则他又怎能凝聚人心,施展政治抱负,又怎能在权力之外来节制臣子的行为呢?就在朝堂之上一片反对声中,年轻的孝公听出来了,埋藏在人心之中的陈旧的观念究竟有多深;听出来了那些反对声中各自所维护的利益与他的大国之路究竟有多远;听出来了臣子心中那个礼仪之道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关键的时刻,他的决断和果敢,制止住了反对的声音,将公孙鞅推向了历史发展的风尖浪头。此时的公孙鞅也许已经意识到,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将会有多么的崎岖不平。但是公孙鞅和秦孝公的配合,却是古今变法之中唯一的一对完美搭档。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国都雍(今陕西省凤翔县)的市面上人来人往,显得热闹繁华,这一天新任的秦国左庶长卫鞅,在国都南门外的市场上竖起了一根三尺长的木桩,他向众人宣布:“谁要是把这个木桩,从南门搬到北门,赏金十金”,围观的群众没有一个人相信,于是他又说:“赏五十金!”,终于在人群当中站出来一个人,他将木桩从南门移至北门,左庶长卫殃将五十金赏于这个勇敢的人。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卫鞅变法的可信度在国人之间慢慢的确立起来。细读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满怀壮志的卫鞅,在秦国变法的一些列主张当中,始终确立着“耕战”这一中心思想,在那个战火连年的时代,要想称霸枭雄必须具备的就是雄厚的国库实力和强悍的武装军队,一切的战争归根结底都是在打着经济的战争。卫鞅这个雄才远虑的改革家,他看到了时代的症结所在,也看到了诸侯争霸背后真正的厮杀。所以,他必须在变法的过程中提高秦军的战斗力,在维系生存发展的民生之道上,耕织成为了民众的首业。随着一系列政治的、军事的、生活的法规相继出台,一场秦国有史以来的暴风骤雨式的变革即将到来,它的力度几乎撼动了当时每一个普通百姓的心灵,人们在固有的习惯之中被动的接受着翻天覆地的大改造。



然而,古往今来一切的改革都必须面临着流血与牺牲。变革,虽不是战场上的你死我活的厮杀,却是观念之中的争斗,新的和守旧的在利益问题上的冲突与妥协。在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几次变法当中,我们已经深刻的领会到了这一点。变法者的命运无一例外的成为历史的冤魂被载入史册,每一次变法都意味着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悲壮,卫鞅的变法同样的成为历史的悲剧。

当变法实施一周年后,全国上下无一不在埋怨卫鞅的法令给他们生活所带来的不便,年轻的卫鞅,处在四面楚歌、国人唾弃的境地,何去何从?就在这一年孝公的儿子太子,触犯了新法。怎么办?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他的面前。天生就具备变法者气魄的卫鞅,深谙法家的治国严于历法的道理,他必须让一切有阻变法的事件为新法让出一条路来,尽管他已经背上了恶名!勇敢的卫鞅,面对太子犯法,他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他要法办太子。可是太子,就是下一任的秦国主人,是不能施与刑法,于是他处置了太子的老师公孙贾。虽然,他震慑了所有正在准备触犯新法的贵族子弟,虽然他震慑了国人的心灵,但是也为他十年之后的悲剧色彩的命运埋下了种子。

公元前341年,中原之内的两个大国齐国和魏国,在马陵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血战。魏国在“马陵之战”中被强大的齐国打败了,俘虏了他们的太子申,并且杀死了魏国名将庞涓。处在战争之外的秦国,密切关注着这场战争的动向。公元前340年,秦国在卫鞅的变法图强之下国力强盛,在力量的酝酿之下秦国首次向处在中原六国之强的魏国,发动军事战争。这一年卫鞅在仔细研究了中原战争的新格局之后,大胆的向雄心壮志的秦孝公提出了“伐魏”的作战计划,他认为:魏国对于秦国来说,就好比人的肚子里的病一样,不是魏国吃掉秦国,就是秦国吃掉魏国。目前的战争格局:魏国位居华山以东,战时比较有利于西犯秦国,同时对大秦向东扩张又形成障碍,此时的魏国政权,在攻破齐国之后,经济难以一时缓解,政治上诸侯们背叛魏国,军事、经济力量上魏国处在劣势,此时出兵伐魏,魏国肯定战败而向东迁徙,这样秦国的疆域可以扩展到华山之东,便于我秦国节制诸侯,如此可以成就帝王之业。他的这一作战计划,很快的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这一年,雄才大略的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将军伐魏,魏国派出了公子卬来迎战,这场秦魏之间具有战略意义的战争,却在卫鞅成功的伏击之下,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魏国,活捉公子卬,迫使魏国军队归顺秦国。这场战争如当初所料,不可一世自高自大的魏惠王,由于连续两次被齐国和秦国打败,国立空虚,不得不迁都大梁。此时的卫鞅,从心理上一雪当年遭魏惠王的险杀之仇,也使得魏惠王后悔当年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建议,但是历史从来不会给后悔者留下任何反思的机会。胜利的战争,让卫鞅在秦国之内享有封地君候的待遇。

卫鞅在秦国,实施变法数十年,据史料记载,当时变法之后的秦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变法的成功,使得一个帝国能够实现了最初的梦想,但是做为变法的实施者卫鞅,却在十年之后,一代政治家秦孝公病逝之后,他的儿子秦惠文君成为新一代帝国的主宰者,这个当日被卫鞅法办的太子今天成为主宰卫鞅命运的人,卫鞅的悲惨命运就此拉开。



其实,在卫鞅悲惨命运开始之前,身为商君的他,曾和他的仆人赵良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史料记载赵良还是向卫鞅袒露当时贵族子弟的想法,真实的说明了卫鞅变法在当时上层社会中的尴尬局面。但是心怀固执的卫鞅,坚持新法将给秦国称霸中原带来非凡的作用,赵良的一席话并没有在卫鞅心中起到作用。

厄运终于来临,秦孝公的死亡,让卫鞅彻底的失去了政治上的保护伞。就在孝公去世当年的五月分,身为贵族子弟的公子虔率领着一帮人,向即位不久的秦惠王献谗言商鞅欲反!下令逮捕商鞅的告示,张贴全国。无奈的商鞅,再一次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这一次他真的是无路可走了,被逼无奈英雄只能走回头路,出走魏国。早已结恨的魏人,非但没有收留这位旷世奇才,反而将他遣送回国。商鞅,这个历史上的一代改革家,终于被孝公的儿子车裂于市。

商鞅虽死,但是他的新法却没有因为他死亡而遭到王者的废弃,这是秦国历代王者难能可贵的一面,他们总是在经验和教训当中汲取着前进的力量。他所确立的“耕战“的基本国策,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公元前230年,秦国的天下传到了秦王嬴政的手上,这位大一统的政治家在秦国历代国君的积累与沉淀之后,带着他的铁骑横扫天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之内,他们吞并了视野所及的所有的国家和部落,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五百年的战乱与纷争。

商鞅,在秦国上演了辉煌的一幕,同时也在书写了悲壮的史诗。他的死,是无法逃脱的历史悲剧,但是他的变法革新却成就了古今中国第一例成功的典范。他的死,在后来大秦帝国的崛起之中,彰显了价值所在。

 

 

 

    孙亚军,一九八零生人,陕西合阳古莘大地上的书生,现居西安。痴爱文学,喜好读书,坚信文以载道的古训,崇尚五四一代中国传统学人的风尚,坚持独立的写作方向。现为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理事、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携手青年作家协会国学研究会主任、《携手》杂志编辑、三秦精英书画网副站长。联系电话:13772424629  14702983293 

邮箱:tongdifang@163.com

 

 
  
  • 书法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2/16 0:19:33
  • 来自:陕西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先生的这篇文章涵盖古今,对合阳的了解十分全面,值得阅读和借鉴,谢谢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陕公网安备 61052402610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