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今有“华阴老腔”古有“三池老腔”

  • 上林苑
楼主回复
  • 阅读:3281
  • 回复:3
  • 发表于:2013/9/22 11:53:14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合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今有“华阴老腔”       古有“三池老腔”

                                               ————————“三池刀削面”和“三池老腔”双料优秀传承人

文/成三顺



“众人帮腔满屋吼,敲盆敲碗笑哈哈;桌子板凳当乐器,鬼神远瞧颤抖擞。”这是陕西合阳县同家庄镇三池村60年前的“三池老腔”情景,该村60岁以上的村民说起这些往事,至今津津有味,记忆的大门一经打开,滔滔不绝,而大家说得最多的一个人便是“三池刀削面”和“三池老腔”双料优秀传承人;成占德。

成占德,男,生于1912年,卒于1980年,享年68岁,合阳三池村第5组人,他是文化革命把成氏家谱烧后人们记忆的“三池刀削面”第三代传承人之一,(第一代为成永贵;第二代为成登常;)。老人勤俭持家,生活朴素,为人厚道,掌握得一手刀削面好功夫,每逢集会,他和荞面、棌面、揉面,往锅前一坐,就吸引得集会上的吃家蜂拥而来,争吃他的刀削面,那荞面味道穿鼻入心,让人心里陶醉;那薄厚均匀、长宽均匀,让人看了就感觉那是“正宗”“合阳一绝”的饮食艺术;而那拿手的你想吃薄的、吃厚的,吃辣的、吃咸的、酸醋油泼辣子,保你满意的拿手调饭诀窍,更是令食客夸赞,他的生意非常火爆,常常供不应求,得排队等待。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割资本主义尾巴期间,所有卖饭的不容许个人经营,成占德被聘请到原同家庄公社街道食堂一个叫太平的负责人管的集体街道食堂中去,专门卖“三池刀削面”和踅面、饸饹。当时的食堂经营主体是集体性质,管吃管住,按月给聘请的人发点补助。

过去同家庄街道在现在的街道南边的那条街道里,是东西一个细长街道,南北相对的木质一排排的房屋,街道西边口上有一个月牙形的大涝池,人们下地回来,牵着牲口到涝池让牲口喝水;也有挑的水担将涝池水担回去用的。街道的老东头上一个坡就是过去的同家庄乡政府位置。食堂就坐落在街道的偏东北边,有一个5间大的门厅,用墙隔着,里间是操作间,外边放几张四方的那种方木桌和木板凳,一切都是很简陋的。

而说起成占德的“三池老腔”说唱艺术,三池村5组80岁以上的村民王立海、王三海、70岁以上的村民成连生、王立升、5组老教师;成富欣、王发囤;村民成金斗、王仲民,7组原村支部书记成增乾、邹玉财,尧头9组的老教师成英哲、王根榜;村民王海潮、王富兴等人,据他们回忆;成占德老人记忆力非常出色,能演唱10几个本戏,一般演出的时间都是下雨天、节日,人比较闲的时候,就在自己的门房里演唱,常常满院台阶上都站立着群众观看,哼唱。成占德老人经常弹的是一个;“三弦”,现在这个“三弦”,收藏在第五代“三池刀削面”传承人成勇奇家中。

与成占德一起唱、表演的除了三池村的群众以外,据人们回忆,还有合阳现在杨家庄办事处上娃村的成锁;合阳同家庄镇南长益村的房儿。

每到雨天、节日,这些“三池老腔”爱好者就聚集在三池村5组成占德家中的3间门房里,桌子、板凳、碗、筷、碟子、盆、梆子为乐器,三弦为主,也有少量的铜器家伙,大家有说有笑,不拘一格,各拿各人拿手的家伙,穿着过去农村人常穿的对襟土布上衣,大裤裆土布裤子,足瞪土布针织的布鞋,头顶一个白毛巾,一帮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句句原汁原味的老腔格调,在这帮农民身上一代代演绎着,传承者。

其声腔刚直高亢,激越豪迈,磅礴激昂,吐字清晰,犹如现在电影《走西口》的那种黄土高原汉子的雄浑悲壮、有喜有乐的韵味;也有那离黄河不远,具有黄河岸边人民那种一人喊号子,众人帮腔的调子;更有那秦腔、迷胡腔的调子。随着那如痴如醉的音调和充沛的感情,把人们带到了那古老的剧情里去,使人高兴,使人激动,使人悲痛,使人惊醒,其声情并茂、古朴悲壮、粗犷豪放,震耳欲聋,唱到动情处大家齐声吼,齐声唱,旁边台阶站着的群众也跟着唱、跟着吼。在场的群众人人都是角色,人人都是参与者,配合者、演唱者。

后来“三池老腔”随着成占德老人的卖饭生意,在合阳、澄城、大荔、韩城一带广为流传,老人也由此结识了一大批的“干兄干弟、干姐干妹”,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戏唱,哪里就有人气潮,哪里的“三池刀削面”就卖得更快,“三池刀削面”和“三池老腔”名气更远扬。

据老人们回忆,“三池老腔”在明清时期最为兴盛,上世纪五十年代还不时演唱,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禁止演唱,以后,随着那代人的一个个去世,也就再听不到那悦耳的美妙的原生态声音了,留给现代人的就是成占德老人的那把“三弦”和50岁以上人们的印象深处的记忆了。

‘三池老腔”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故事,以古说唱,启迪人们思维,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它生动的口语性、生动性、鼓动性、表现性、就地取材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唱腔曲目、审美价值、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传承价值,是独特时代的“独特产物”和合阳地方“老腔艺术的活化石”,。虽已湮灭,但相信随着此文的发表,会有一大批的文化工作者去重新认识它、关注它、研究它。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将又是继“华阴老腔”之后,又一个璀璨夺目的合阳地方名曲;“三池老腔”。



 
 附照片;古老的“三弦”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陕公网安备 61052402610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