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不吃“三池刀削面”就像没到合阳转

  • 上林苑
楼主回复
  • 阅读:5044
  • 回复:1
  • 发表于:2013/9/30 9:31:01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合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合阳名小吃”“三池刀削面”系列文章之五

 

不吃“三池刀削面” 就像没到合阳转   名人辈出的“三池刀削面”传承人群体



“三池刀削面”名气远扬,与“山西刀削面”隔河相歌,秦晋两地共同演绎着一个“华夏名小吃”。

秦有“三池荞面刀削面”,晋有“山西麦面刀削面”,一起将黄河流域的面文化传播得海内外人人尽知,难怪好多到陕的客人慕名前来,不嫌路远,就是想吃一碗地道的“三池荞面刀削面”,品味那远古的先民古风,感悟那孔圣人、汉武帝曾经吃过并传播的儒家文化熏陶、文治武功魅力;感受“合阳社火赛扬州”合阳社火的两颗明珠,北边的“三池社火”热闹、红火、悬稀、精彩和文采;感叹三池村那10座寺庙、望龙山、七眼泉、火焰山等历史遗迹;而热情好客、忠厚至诚、彬彬有礼、崇尚文化传播的三池人也以此为荣,用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荞面刀削面,招待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

“三池刀削面”与“山西刀削面”不同之处是荞面量比较大,加少许的麦面。荞麦是所有谷类中最有营养的食物,富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有特殊的保健、理疗、食疗作用,也是降气、宽肠、治浊滞泄痢腹痛之疾。所以,人们把荞面视为保健的理想食品。

人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三池刀削面””如饮食里的茅台酒,醇香扑鼻不醉人;

“三池刀削面”如饮食里的陕西西凤酒,地道有劲入口香;

“三池刀削面”如饮食里的五粮液,吃过了还想吃。

所以,常有远道而来的客人,开着小车、骑着摩托、电动车、临近的村庄人骑着自行车,络绎不绝,前来分享地道的美味食品和地域文化,有好多的人家过年跟前,提前准备好荞面、踅面,客人来了,酒足饭饱后,再来一碗荞面刀削面,踅面,那真是神仙一样的享受。

民间相传,古代随着三池村10座寺庙陆续建立、望龙山、七眼泉、火焰山等名胜古迹遍布,三池成为周围村庄的鼎盛核心,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寺庙繁荣,香客摩肩接踵,纷纷远道而来,该村形成了每年农历3月21日、6月24日两次古会,一些村民便利用这优越的地里位置大做文章,卖饭的应运而生,也就是现在人们说得搞第三产业。这是市场经济的雏形,也是三池人从远古时期开始,市场经济意识强,醒来早,做得早的见证。

据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陕西地方志丛书《合阳县志》1996年版本第50页,就有“三池刀削面“记载。

据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合阳风情》一书第52页,该书由陕西省民俗协会副主席、合阳民俗专家史耀增先生所著,均有“三池刀削面“记载。

据由合阳民俗专家张健先生1988年所著的流传甚广的《话说合阳》一书第70页,也刊登有“三池刀削面”文字记载。

据由外界称之为合阳文化名人的成三顺先生2012年所著《邂逅绸缪》一书,也有多处“三池刀削面”文字记载,该书现已被合阳县档案局、档案馆、文化局、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及合阳各界文化人士和省内外许多文化人士收藏,书内文章被全国十多家网站、新闻媒体转载。

据《合阳县志》记载,“三池刀削面”物美价廉、经济实惠、历史悠久、素负盛名。在清朝时,就在韩城、澄城、大荔、合阳等县著名。过去曾有民谣说;“三池村,散散地,出来尽是卖饭的。”

据了解,三池村经营刀削面、踅面、饸饹者户数众多,全村大多数户都经营过该饮食产业,1、经营的户数之多;2、参与的人数之多;3、横跨的历史年代之长;4、名气之大,可谓在当地绝无仅有,连三池村的踅面,人们都流传说是;“北有三池、南有坊镇。”是合阳踅面界的两个奇葩。

据史料记载,在清朝时,三池村有个叫成克智的人,是同行中的一名杰出者,常被当地政府、乡绅豪吏叫去削面、压饸饹。到民国时代,还有一个叫王育中的人,其削面技术到现在为止,都是空前的。历史上传说这些好手,每逢集会上人多供不应求时,他们便将白布往头上一包,把揉得荞面面往头上一放,然后用双手用双刀削面,唰、唰、唰,刀刀面薄厚均匀,功效非常的高,可供多人同时食用,引得众人围观喝彩,成为当地的“一绝”。

“三池刀削面”与“山西刀削面”不一样之处区别是;

1、“三池刀削面”削面的原料主要是荞麦面,加点小麦面,荞麦要捡净,面要磨得细,而且要用凉水和面,大约每斤面需半斤水,要棌得软硬合适,以面不沾手为宜。而“山西刀削面”则以小麦面为原料;

2、“三池刀削面”削时将面揉成圆长形状,长约尺许,放在左手臂上。所用之刀,长9寸,宽2寸,刃背均薄而平光,使用的是长刀,而山西人使用的是弧形刀片,削的面长度有限,没有“三池刀削面”平整、薄、长;

3、“三池刀削面”削时人坐在锅边木凳子上,左手臂持面,右手持刀,眼随刀走,目不斜视,注意力集中,刀刀削下入锅,犹如龙飞凤舞,快手每分钟能削200多刀。削下的面力求长、薄、均匀,煮两滚即熟,吃起来感觉是;“软、细、长、光、有劲”。将煮熟的刀削面盛在碟子里,而不是碗里,这是与“山西刀削面”又一不一样之处。

4、“三池刀削面”所用的调料为盐、醋、花椒、油辣子、清油、再加点韭菜作为臊子即可,不用猪油,吃起来别有风味。不像“山西刀削面”碗里放上点青菜什么的。

在合阳县,“三池刀削面”代代相传,已形成一种品牌效应,形成一种乡土人才聚集效应,乡土人才就是摇钱树、乡土人才就是香饽饽的社会、经济、人文、民俗景观,解放前后非常驰名的有;5组的成自德,成占德,成发顺,成继斌,2组的成朱儿,成栓苟、4组的成水祥,6组的成玉诚,张顺成,成广德;7组的成乾刚,邹增阳、成小勤,9组的王海潮,王海合,王富兴,王栓运、王升运、王新泰、成创第、王永振、王红斌;10组的成创泰等人,有的因为时间长记不起名字,还有好多的人名没有写到。现在挑“三池刀削面”顶梁柱的有5组的;成勇奇,6组的成栓闷,成军茂,4组的成万里,2组的成新新等人,都是“三池刀削面”传承人的优秀佼佼者。
(作者/成三顺)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陕公网安备 61052402610548号